1957年3月,一架外形奇特的“怪物”首次离开地面——这是一架四发高翼飞机,粗大的机身像个大桶,尾部则配有类似运输机的尾翼。它就是安-10,一款在设计局那些巨型项目的阴影下诞生的中程客机,但却肩负着成为苏联民航新标准的雄心。 安-10A型,现展于莫尼诺空军博物馆 安-10并不是苏联第一款涡桨客机,但它的目标是成为最普及、最经济、最适应本国严酷机场条件的那一款。它的诞生出于一种极为务实的计算——政府要求一种能够运送百名乘客、飞行中程航线,并能在外国客机难以降落的简易跑道上起降的飞机。
安-10A型 但在首飞之时,安-10就已注定饱受争议。它的机身几乎完全照搬了安-12运输机的结构——这款飞机当时才刚刚开始飞行测试。这是一个既天才又冒险的做法:通过通用化设计来缩短研制周期、简化生产流程。然而,在密封加压机身内的客舱与飞行员舱之间,是一道严密的舱壁,而整架飞机的技术方案却继承自“空中卡车”的设计思路。这架飞机仿佛一直在“边界”上——它是客机,却有着运输机的灵魂。今天从舒适性角度来看,这当然是不可接受的,但在当时,这是迅速连接偏远城市与千万人口的唯一现实方案。 运营:成功与灾难之间的拉锯 到1971年为止,安-10已经运送了超过3500万名乘客和120万吨货物,成为苏联航空业中客运量的领军机型。但在这组辉煌数据背后,也隐藏着悲剧。在其服役期间,共发生了12起事故和灾难,造成370人遇难。然而,对比同期服役的伊尔-18飞机,共记录有51起事故,死亡人数几乎是安-10的三倍。
1958年苏联邮票上的安-10飞机图案 还要考虑这样一个事实:安-10经常飞往其他客机根本不敢降落的地方——泥土跑道、被雨水冲刷过的简易跑道,以及飞行员们回忆中“看起来像擦菜板”的机场。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它的主要优势——对超载的适应性、维护简便、无需复杂基础设施就能运行——既成为它的长处,也成了它的“诅咒”。 为什么说是诅咒?因为它总是在极限状态下运行。正如飞行员们说的,“飞机被赶着飞往各种‘穷乡僻壤’,指望不上地勤有什么支持”。每一次降落循环,每一次在崎岖不平跑道上的颠簸,都会在飞机结构中,尤其是在机翼上累积疲劳应力。而安-10的机翼结构非常复杂——采用双梁结构,包含整体铸造部件,并通过化学铣削减轻重量。这种先进的制造技术,在密集使用和大规模生产的背景下河南配资网,很可能反而成为灾难的诱因。
列别茨克市共青团公园中的安-10飞机展品 这些经过铣削的区域成为应力集中点,逐渐产生微裂纹,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积累,最终导致结构破坏。这正是安-10事故率较高的根本原因所在。 结构缺陷 安-10飞机最大的悲剧不在于它的外观、简陋或噪音,而在于在投入使用前并未经过彻底的试验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,苏联的主要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—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(ЦАГИ)正被伊留申和图波列夫的军事项目压得喘不过气来,无暇顾及其他。安-10的强度试验由西伯利亚的SibNIIA(西伯利亚航空研究所)承担,但这些试验并未达到揭示所有关键飞行模式所需的深度。着陆、爬升、滑跑等过程中的载荷并未被完整建模,而在实际使用中,飞机经历了这些载荷成千上万次。
安-10 1972年,注册号为11215的安-10A中央翼结构发生破坏时,那些了解该项目历史的人并不感到意外。负责调查事故的国家委员会得出结论:事故原因是金属疲劳断裂。但即便如此,专家们仍意见不一。“阿eroflot”(苏联国家航空公司)的代表建议保留飞行时间未超过一万小时的飞机;ЦАГИ的工程师则认为结构剩余强度仍足以继续飞行。然而,飞行研究所(ЛИИ)的专家瓦西ン(В.П.Васин)坚决主张全面停飞整个系列,他援引了一起此前未被正式公开的事故作为依据:那架飞机在沃罗希洛夫格勒(今乌克兰卢甘斯克)附近坠毁,据其中一个版本,事故可能是由于类似副翼颤振的震动现象,加之疲劳裂纹的加剧所致。 技术瑰宝:「猫」是如何构造的 安-10被北约赋予代号“Cat”(猫),不过这个绰号与它在空中的表现并不相符。这款飞机是一种高翼机,采用梯形机翼,在苏联航空史上首次在机翼上引入了扰流板(也称片式扰流副翼)——它们从机翼上表面弹出,以提升横向操控性。这套系统后来成为标准配置,而安-10则是第一款在客运飞机上采用这一设计的机型。
图为苏联民航局“亚洛福洛特”使用的安东诺夫安-10,注册编号:СССР-11205。 动力系统由四台AI-20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组成,每台起飞功率为4000马力。直径4.5米的AV-68И螺旋桨不仅提供动力,还是一种有效的减速机制:在着陆后,它们会被切换至“最小螺距”模式,依靠自转产生额外阻力,从而缩短滑跑距离。这种设计在当时极为罕见,尤其是在为土质跑道起降而设计的飞机上。 液压系统被划分为左右两条独立回路,各自由发动机上的泵提供动力。如果两套系统都失效——这种情况确实曾发生过——仍可通过手动泵维持基本操控。此外,在极端情况下,甚至可以用燃油作为液压工作介质。 把一切“拧在一起”的系统 安-10的空调系统在当时可谓是最先进的之一。空气从发动机引出,在涡轮冷却器中冷却后分配至各个舱室。在飞行高度超过5200米时,系统能维持0.5公斤力/平方厘米的超压。客舱温度保持在+18至+24°C之间——这是1960年代非常罕见的舒适标准。
中央空军博物馆中的安东诺夫An-10 防冰系统基于两种原理:热风和电加热。热风系统利用压气机引出的热空气为机翼前缘和进气道加热,而电加热系统通过加热器为螺旋桨、垂直尾翼、水平安定面和部分设备除冰。这是最早采用混合式设计的系统之一,大大提高了可靠性。 燃油系统包含了22个布置在机翼箱体内的软式油箱,总容量为14,270升。灭火系统采用惰性气体法:将二氧化碳充入燃油箱上方空间。这项设计在当时属于超前理念——直到数十年后,类似系统才成为民用客机的标准配置。
这些飞机最终为苏联航空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,承载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奔赴彼此、投身于生活和事业中。 不能说安-10的产量令人惊叹——总共只生产了333架。但每一架飞机都为苏联航空工业做出了沉甸甸的贡献,载着无数乘客飞向目的地。因此,可以说安东诺夫设计局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,而且还将这些经验用于后续的项目开发中。 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。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